北京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“三农”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,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工作部署,聚焦重点领域,集中优势资源,持续做好定点帮扶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工作,积极服务国家乡村振兴全局,成效显著。过渡期以来,学校直接投入帮扶资金1944.14万元,引进帮扶资金6109万元,培训基层干部人才9622名,消费帮扶1.67亿元。
一、强化组织领导,在凝聚帮扶合力上“下实功”
学校党委将定点帮扶工作作为“一把手工程”,纳入发展整体规划,通过常委会研究、专题会议调度、年度工作计划及任务分工等形式,构建起“上下联动、全员参与、责任到人”的工作体系。学校主要领导及班子成员多次带队深入弥渡县调研,亲自部署推动相关工作。学校选优配强挂职干部,将助推弥渡教育发展成效作为挂职干部考核重点。进入乡村振兴阶段,通过聘任考古文博学院、工学院等10位院系领导专家学者担任弥渡县1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“名誉村长”,进而在发展规划、产业发展、基础设施、教育卫生、基层治理等方面解决乡村振兴工作中的各类难题,形成了“10+10名誉村长”工作模式,进一步落实帮扶工作责任。
二、集合优势资源,在解决弥渡急难愁盼上“办实事”
脱贫后,拥有更好的教育和医疗,成为弥渡人民的共同心声。北京大学把弥渡人民的心声作为帮扶的着眼点,强力推进。在教育帮扶方面,以“教育部县中托管帮扶项目”为抓手,利用北京大学附属中学优质教育资源,赋能弥渡基础教育提质增效。通过打造“博雅自强班”教育帮扶品牌,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等有力举措,使弥渡一中优质生源外流现象得到有效遏制,招生形势得以扭转,学生高考成绩不断突破,本科录取率从53%跃升至67%。在医疗帮扶方面,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与弥渡县签订学科共建协议,着力将弥渡县人民医院口腔和呼吸科打造为大理州优质专科。组织专家提供一对一指导,并接收弥渡县医生赴北京大学附属医院进修、提升水平。在文化帮扶方面,以“小河淌水少年合唱团”建设为切入点,带动全县15所中小学1000余名学生开展美育教育。在学校协调下,合唱团赴北京、香港等地演出,先后摘得中国童声合唱节等大赛最高奖项。
三、发挥多学科力量,在服务乡村振兴全局上“起实效”
在决策咨询方面,回应重大前沿问题,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学术支撑。燕继荣、王浦劬、周飞舟等北大学者长期聚焦相关研究,成果影响广泛。近5年,学校承担26项乡村振兴主题的国家基金项目,其中重大重点项目9项,现代农学院上报的政策报告中有12篇得到国家领导人批示或关注。在发展模式研究方面,探索可推广可复制的乡村振兴“北大方案”。在云南弥渡、安徽潜山等五地设立“北京大学乡村振兴研究与实践基地”,开展以“村庄共同体建设”为核心的“乡村振兴试验”计划。在乡村人才培养方面,举办高质量培训项目,涵盖当前乡村振兴工作的绝大部分人才和地域主体。2020年以来,学校推出4期“乡村振兴千万带头人培养计划”,面向教育系统联系的帮扶县开展培训,共有5757名学员参训。学校还举办乡村振兴相关培训班112期,培训学员8184人。
(本文原载于《中国乡村振兴》杂志第97期)